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人文科技的交響:新趨勢與新素養(二)
The Interplay of Humanity and Technology-New Trends and New Competencies (II)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 
授課教師
鄭毓瑜 
課號
CHIN1100 
課程識別碼
101 112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1 
備註
A1:文學與藝術
總人數上限:10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為趨勢科技捐贈之「趨勢人文與科技講座」,依據每學期訂定的跨領域主題,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進行講論與座談,希望以人文研究的深廣度,回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。
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,不過與此同時,人性其實也一直被科技改變;「科技」與「人文」一直都處在相互影響、彼此增益的對話之中。本課程著眼的即是這個對話的過程,而本學期以「藝術與技術」為主題,主要討論人文藝術如何與物質、科技相互交涉與相互建設,共同在日常生活與精神文明中開創新猷。希望這課程帶給學生開闊、時新的視野,同時對當代「人文」、「科技」的核心議題有及時、切題的反思。

*以下提供的週次講題為暫定,實際上課可能依照個別講者之時間做些微的調整,將在第一堂課時說明確定時程,請欲修課同學務必出席。
*欲修課同學第一週請務必出席。已選上同學第一週未出席視同放棄修課資格。
*欲加簽的同學不需要先行寫信,請於第一週出席課堂、聽完導論、確認修課意願後,加簽名額將會當堂抽出。 

課程目標
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的演講,本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參與,包括課堂討論與實作。課堂討論的部分規劃有討論課,希望培養學生歸納、省思課堂所學,並且參與對話與表述己見的能力。至於實作的部分,本課程預計參訪劇場與博物館,同時安排有影像和音樂剪輯的期末實作,將課堂上的所學所感轉化為有主題、跨媒介的成果。希望藉此讓同學實地了解當代人如何以不同的管道、媒材探索自己所生活的、由文化與自然共同建構出的世界。

整體而言,本課程希望帶領學生重新體認「人文」與「科技」的相互依存,進而為當代高「科技」的生活型態,注入必要的「人文」涵養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每周前兩節為講者講演,第三節為TA帶領的討論課。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準時出席演講,積極參與討論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轉譯實踐 
30% 
將課程內容以書報、數位媒體等方式呈現。 
2. 
反思筆記 
30% 
針對課程演講提出意見回饋,兩篇,每篇1000–1500字。第8週、第15週繳交。 
3. 
課程參與 
40% 
到課率、討論課參與度。本課程的請假原則上不超過兩次,違者「課程參與」分數直接歸零。請假請務必上學校系統登記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2  導論
鄭毓瑜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) 
第2週
2/29  近代早期中國與歐洲在技術及知識上的交會互動:
以清宮的「三異物」為例
施靜菲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) 
第3週
3/07  書寫媒介、技術與書法I
盧慧紋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) 
第4週
3/14  明清時期的繪畫與題畫詩的互動
艾朗諾教授(史丹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) 
第5週
3/21  才女之累:李清照及其接受史
艾朗諾教授(史丹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) 
第6週
3/28  書寫媒介、技術與書法II
盧慧紋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)
校外參訪博物館等。 
第7週
4/04  兒童節及民族掃墓節放假 
第8週
4/11  如何用現代視角看傳統戲曲
徐挺芳先生(青年武生) 
第9週
4/18  京劇欣賞
徐挺芳先生(青年武生)
同學在4/20–21的週末任選一天,前往臺北親子劇場觀賞京劇。 
第10週
4/25  看的恐懼:後人類與後人間
宋明煒教授(衛斯理學院東亞系) 
第11週
5/02  臺灣科幻中的後人類與新巴洛克
宋明煒教授(衛斯理學院東亞系) 
第12週
5/09  抒情與技術的觀看之道
吳盛青教授(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) 
第13週
5/16  影像敘事的年代,人文藝術如何與科技共榮
謝筱玫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) 
第14週
5/23  沉浸式投影空間裡的光、影、身
謝筱玫教授(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) 
第15週
5/30  期末展演